暑期调研(农地状况)—— 扬州第一站
发布日期:2021-07-19 05:52:06

2021

.暑期社会实践——邯郸

(一)启程

在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河北省邯郸市,开始调研农地使用情况。

早晨八时许,我们驱车前往邯郸市武安县店子村。店子村坐落于武安南郊,洺湖北岸,距邯郸市区30公里。村中环境优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村民生活惬意悠闲。近些年来,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店子村始终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加快建设的步伐。刚进村,我们就强烈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在简单了解当地情况后,我们走访了村支书和农户,走进了村中的农田,实际了解村里农业用地利用情况及乡村建设进展。

走进农户家中


深入农地



(二)农地状况

店子村是环洺湖的六个村庄之一,村内约有1800亩农田。村中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村民原先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现在自主引进核桃、柿子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种植各类蔬果。

整体来看,店子村的农田利用情况较为良好,除去政府征用和居住用地外,基本用作耕作,少量用于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建设。

农田距离村庄较近,农民来回农地较为便捷;农地按照地力分块,因地制宜;农地距离重工业产业园有一定距离,农地基本不受污染物影响;村中水利设施较为完善,能够及时应对旱涝灾害,收成较为稳定。

核桃地

菜地


(三)走访村支书、农户

当地的村支书和蔼热情,详细解答了同学们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农田地理环境、农田利用方式、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及收入情况、常住人口结构等等,整个问答过程持续了近一个小时。

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农业收入约为人均每月一千元;大多数农户家中,中老年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盈亏自负;无力耕作的家庭有少量土地外包现象;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就近工厂上班收入,在月均4000-10000元不等,同时这部分劳动力会在空闲时间干少量农活,以应对农忙;三代人在医疗、教育、就业三重保障下,居于同一屋檐下,外出务工情况较少;周围工厂得益于政府治理,污染排放对于农业影响小;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未能得益于洺湖公园的建设赢得红利;政府技术帮扶力度还有待加强,技术与补贴还做的不够。

在与农户的交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地农民的获得感很强,能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各种政策、号召,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民风淳朴,对未来充满希望。

村支书介绍情况


在农户家中走访

合影


(四)调研结果

洺湖地区具有丰富的钢铁资源,周围有较为健全的钢铁产业链,钢铁厂等大型化工企业十分密集,吸纳大量劳动力。店子村作为环洺湖的六个村落之一,也受到这样的地域条件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依附型村庄。

在调研中,我们的初步结论大致如下。

第一,店子村临近洺湖,自上世纪70年代,村子就建设了引水措施,开始从洺湖引水,实现了土地全灌溉,保证了土地的收成。我们看到,水利设施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收入的基础。没有了技术支撑,农村的土地利用将陷入“靠天收”的境地。这样一来,农地的利用自然就大打折扣。

第二,店子村在1983年实现包产到户,明确个人产权,村民对耕地享有充分的自由支配权。个体户可以根据市场信息,自由调整种植结构,从而提高收入和务农意愿。我们看到,建立起土地确权、自负盈亏的机制是有效率的,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经济作物是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的。

第三,尽管面临一定的人口流出,但由于城乡差距较小,年轻人大多选择去村子附近的民营企业打工,下班后仍然回到村里居住村中一直保持着3000人左右的人口数量。这一情况使得年轻一辈可以充分利用日常闲暇时间务农,土地使用率始终保持稳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店子村没有出现抛荒问题,但根据村支书介绍,目前年轻人的收入结构中,在外打工所获得的工资占比很高,远超务农所得的收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务农的意愿将不断降低,彼时将可能出现抛荒的问题。这就是产业升级转移将带来的问题,也是依附于矿产资源的农村所面临的急迫问题。

第四,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做的很好。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钢铁厂的发展,污染物曾经带给店子村较大的干扰,致使农地利用率不高。但是十几年前,政府就加强了对于环境的治理,目前店子村已经几乎不受污染物的影响。

第五,建筑用地、居住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很大。村中现有耕地1800亩,可是近十年来楼房、工厂、农家乐、道路等建筑就占用了两千亩土地。虽然现在有耕地红线的兜底,但不得不说这里的占用还是很多的。

此外,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诸如政府补贴并不到位、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并没有保障、村委的具体控制引导能力不强、技术进步不大等等。



(五)祝愿

田野里枝叶繁茂,村民们引洺湖水灌溉田地,基本上保证了每年的好收成。我们也品尝了当地自产的农产品,体验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见到了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深深被这里的人民打动,我们祝愿店子村的发展越来越好,祝愿店子村再登高峰。


. 暑期调研(农地状况)—— 扬州第一站

(一)沿湖村

我们从新乡辗转来到扬州之后,调研的第一站是被称为“中国最美渔村”的扬州市方巷镇沿湖村。这里风景秀丽,水色旖旎,人民富足。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沿湖村从扬州城经济发展的洼地变成了如今的基层一等立功村。毫无疑问,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历史上的沿湖村

沿湖村是一个传统的渔村,很多渔民是从安徽、山东等全国各地迁徙而来,在沿湖村进行生产开发、养殖捕捞。由于村子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村子里只有很少的土地、池塘。在二三十年前,村民们主要利用邵伯湖进行渔业生产,大部分村民以船为家,没有住房,他们平时的生活起居也是在渔船上进行。渔民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思想散漫、愚昧。

(三)土地政策

沿湖村原本的土地是十分稀疏、零散的,还有一部分是池塘,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中产业的发展与村民生活状态的提高。

2006年开始,村委开始有意识地填塘整地、围湖造田,首先让三百多户以船为家的渔民全部上岸定居。

同时,对于原有零星的土地、池塘、水地,村委实施统一流转,将它们全部集中到村集体手中。这样一来,农民与土地脱钩,集体统一管理土地,村委办事就更加顺畅,推进各种土地政策也就更加快速。

为了避免人口出生、死亡给土地分配带来的影响,村委订立了“生不增、死不减”的原则。这样一来,人口出生、死亡不影响原有的土地分配,住宅土地、建筑用地分配的矛盾就解决了。

此外,村中为了发展旅游业,向隔壁的几个村租用了数十亩土地。这些土地原本是耕地,产出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不高。在沿湖村租用了这些土地之后,村集体在其中修建了旅游环线、旅游用房等各种旅游设施。农地市场在这种一方愿意买、另一方愿意卖的情况下自然就产生了。只要政策允许,这种双赢的结果是不会有人不接受的。

沿湖村中的景色


(四)从沿湖村看到的经验

2006年起,由于国家政策针对性的补贴帮扶以及村委机关的积极作为,沿湖村的发展渐渐走上正轨。村子里建立了各种基层组织以增加渔民们的向心力,使渔民形成了“共同改变落后面貌,共同创建美好生活”的共识。为了解决渔民们的住房问题,村委进行了填湖造地的工作,为沿湖村的居民提供了住房与建设用地。同时开展乡村道路建设,打通了闭塞的渔村与扬州市的联系,同时依靠乡村特色大力发展渔村旅游,打通了环湖的旅游沿线,如今的沿湖村,每年可以吸引二十余万人次的游客,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沿湖村的支柱型产业,最美渔村也早已声名远播,沿湖村也获得全国最美渔村、中国特色村、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最美乡村等称号,村支书也荣获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称号。从沿湖村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解决农村问题不能回避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而思想观念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基础、生活条件的问题。沿湖村先后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会、监督组织、基层党员组织,村民走上了党员领导、自我组织、自我安排的发展之路。我们看到,百姓的思想问题始终贯穿着全村的发展。村支书告诉我们,他们工作的重心是要让村民有尊严,村民有了尊严才能全力以赴去搞建设。他们真真正正做到了这一点,400余户1700余人的渔民从过去的散漫、愚昧到现在的文明、重视教育,渔民从原来的被歧视到逐渐融入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渔民的家当也从一条船变为了整洁高大的楼宇。

第二,着力进行产业升级,利用自己的优势形成亮点、特色。村支书介绍说,他们曾经用了很久的时间总结了当地特殊的文化,编成了十万余字的文化资料,并利用媒体宣传加强自身的影响力。在2020年,尽管旅游业受到疫情影响,沿湖村仍旧接待了20多万的游客。乡村旅游是产业升级的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近年,村中建成3.5km的旅游环线,建立了渔业科创园,带动了周边村镇共同发展。同时,村子也重视与高校的联动、与企业的产业对接,大力吸引人才,提升了文化凝聚力。

第三,重视土地问题,根据村中的实际情况流转全部土地,并向邻村租用数十亩土地。土地稀少是沿湖村的一大劣势,为了实现渔民上岸和充分建设旅游业,村子亟需大量土地。村委根据村中人均耕地少的实际情况,流转了所有土地,使农民和土地脱扣,并填湖造田,统一为村民建造房屋。这样就形成一股合力,一种集体凝聚感。同时,向邻村租用的土地也成为了沿湖村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抓手。土地不再单单是农民种植的根本,更是变为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因此,农地市场的深化是有其必要的,对买卖双方来说,这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与村支书交流



教学资源 | 服务指南 | 科研平台 |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 南开大学经济实验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