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社会实践队关于返贫类型及成因调研小组日志
发布日期:2020-08-13 05:38:44


带队老师:姚万军

团队成员:祝嘉佳、张威、胡翔川、刘入源、高凌波、王睿琦、王锦霄、赖浩林、夏泽龙、陶前陈、邓青卓、吉燕婷


78日(启动会议)

202078日,在姚万军老师的带领下,本调研小组12名队员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奋斗有我”暑期实践线上启动仪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现状之下,我们借助腾讯会议平台召开了此次别开生面的云端会议。大家在积极讨论之中,顺利确定了本小组的调研主题,并对暑期调研总路线进行规划与统筹。

会议于晚上八点正式开始,在第一部分中,同学们与老师之间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就“为什么聚焦乡村经济学”、“最感兴趣的问题与现象”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姚老师就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引导同学们开阔思路、阐释观点。

第二部分,姚老师具体介绍了2020年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提出在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我们将实施“就近调研、云端指导”的创新互动方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与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分配任务,将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有机结合。

第三部分,就“脱贫攻坚”的大主题,结合本组成员的兴趣点与经济学院“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治学传统,我队确定了调研主题为探究如何杜绝返贫现象,决胜脱贫攻坚战。

  

710

(线上调研 夏泽龙)小组成员首先在线上研究返贫的相关文献。返贫原因主要可以总结两个部分:其一,外部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可持续性外部社会经济条件的波动对脱贫和返贫的影响较大。很多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收入不稳定,尤其是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引发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停滞,很多刚刚脱贫的脆弱地区可能发生返贫。其二,主体自身综合能力无法持续有效提高。其三,贫困扶持政策的片面性与短期化部分地区。

  (河北镇 吉燕婷)我们首先选择了河北镇——阳城县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作为调研对象。上午,我们来到河北镇政府,经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到目前河北镇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见效,贫困人口的分红也全部兑现。镇里重点扶持了小杂粮、油料、土特产品加工等8个特色农业产业,每个扶贫产业项目带动了2——3个村的贫困户;累计为505户贫困户发放金融扶贫小额贷款2500余万元,每户每年可收益3250元。通过各类特色扶贫产业的发展,2200多名贫困人口的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



  711

(河北镇 吉燕婷)今天我们来到了河北镇典型的贫困村——河北村。河北村近几年在村书记叶拽的带领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村里成功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在该项目中,河北村每座房屋安装7——1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村民只提供场所而不用出一分钱,由银行全额贷款支持,5年内每年光伏收益的90%用于还银行贷款,10%留给村民。贷款还清后,光伏及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现在,每年1017日(全国扶贫日),河北村的村民们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光伏发电的分红。


712

(线上调研 夏泽龙)在之前的调研内容的基础上,今天小组线上调研内容聚焦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 

(河北村 吉燕婷)今天,我们参观了河北村的另一重要扶贫产业——西红柿酱产业。由于河北村特殊的土质,村里种植了大量的旱地西红柿。村里又多方筹资与南方一家设备公司合作生产出一台“旱地西红柿酱自动生产流水线”。目前这台生产线已完成调试,每小时能生产500瓶西红柿酱;村里也正在对西红柿酱成品价格进行测算,寻求一个合理的价位,以便快速占领市场。河北村的西红柿酱产业在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为贫困农民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713

(横河镇 吉燕婷)今天我们来到了阳城县另一个主要贫困乡镇——横河镇。我们参观了牛心温村,了解到因为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村里研究出一套打造特色民俗村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避暑、康养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民宿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拉长旅游产业链,助力脱贫攻坚;旅游区建造的风格各异的“森林小屋”也使得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于是,在旅游产业的带领下,牛心温在美丽乡村、农民富裕的路上大踏步走着。

  (第三次讨论会议)713日晚,由姚万军老师指导的暑期调研小组开展了第三次线上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小组成员分散调研的调研成果初次汇报。会上,围绕“农村返贫问题”这一大的话题,团队成员从“我国脱贫人口返贫的多主体因素探究”、“科技特派员制度:人才下沉与科技扶贫”、“农村产业脱贫问题”、“返贫的类型及防返贫进程中的‘人才断代’问题研究”这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吉燕婷同学深入到山西农村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调研中悉心记录,最后在会议上通过影像音频等方式,呈现出了当下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弥补了疫情期间团队不能共同赴实地调研的缺憾。同时,通过实际走访,她关注到了农村中存在的空心化问题和村庄合并问题。姚万军老师指出了在调研中一些容易忽视的点,比如特派员制度与扶贫关键矛盾的关系、新冠疫情下农户因疫情返贫的现象、彩礼问题对农村家庭的影响程度等。针对农村如何发展产业,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从不同视角下对问题进行解释,深化了对农村产业脱贫问题的思辨性认识。通过本次会议,成员们通过成果的交流加深了对农村返贫问题的认识,明确了下一步调研开展的方向和着重关注的问题。

  

714

(蟒河镇 吉燕婷)今天我们来到了阳城县又一个典型贫困镇——蟒河镇。首先,我们来到了下桑林村。下桑林村脱贫任务艰巨,但茱萸遍地,在村书记的带领下,村里建立起茱萸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入社工作,以“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模式,破解山茱萸发展困境,带领群众致富。同时,在帮扶单位的有力支持下,投资约150万元建起了集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山茱萸特色加工车间,以“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继续共建产业基地。

  

715

(杏林甲村 吉燕婷)今天我们来到蟒河镇的另一个贫困村——杏林甲村,参观了该村的一些扶贫产业。目前村里正在推进的光伏扶贫产业项目已进入土地租赁询价阶段;村里也完善了已建成的小杂粮加工厂相关手续,加速开工,年产真空包装小米5000斤,安置了部分贫困户劳动力;在600亩林缘地块种植连翘,筹划开展摄影节、写生节,让漫山连翘走出去;成立网络销售平台,探索“互联网+脱贫”机制,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为杏林甲村的小米和连翘扩宽销路。

经过这几天的调研,我们认识到产业扶贫始终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要在结合地区实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同时,要调动多方主体积极性,充分整合多元扶贫主体的力量,发挥“1+l>2”的协同作用,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716

(线上调查 张威)本小组通过电视新闻和网络报道了解了有关金融扶贫的不同政策,主要调查并讨论了较为典型的河南省卢氏县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对当地的金融扶贫提出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通过线上调查,我们收集并整理了卢氏模式的情况如下:

1.卢氏县金融扶贫背景:扶贫贷款问题突出,卢氏模式因地制宜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是秦巴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过去,在扶贫贷款上一直存在银行不敢贷、贫困户不愿贷或者是贷起来很麻烦等落地难问题。从2017年起,卢氏县开始开展金融扶贫,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卢氏模式”。

2.“卢氏模式”:服务信用双驱动,产业支撑促活力

卢氏县全力做好河南省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按照“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形成了“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的金融扶贫模式。

金融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村金融服务部负责贫困户的贷款受理初审,乡镇金融服务站负责审核把关,县金融服务中心负责推荐担保,县合作银行接到担保通知后放款。

信用评价:通过广泛的信息采集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卢氏县设定了144项定量指标来采集农户信息,将农户的信用等级分为四级,按照等级分别给予5万到20万元的授信额度。信息和评定结果统一录入卢氏县信用信息系统,政府与金融机构共享。卢氏县先后采集了8.33万户农户信息,占全县农户的90.6%。同时,卢氏县召开“争创文明诚信家庭”命名表彰大会,对于文明诚信家庭出台优惠政策,增加授信额度。

风险防范:卢氏县政府设立5000万的风险补偿金,对扶贫贷款实际发生的风险,与合作银行、河南省农信担保、河南省担保集团按比例分担。卢氏县强化守信激励,对守信者优先配置各种资源和支持政策。同时,建立起惩戒约束熔断机制,如果一个行政村贷款不良率超过5%,或者一个乡镇30%的村被熔断,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将停止对该区域发放贷款。

产业支撑:卢氏县涧北香菇菌棒生产基地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致富能手”的扶贫模式,由村里致富能手带领贫困户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申请扶贫贷款,集团提供担保、负责还本付息,并统一建设大棚、统一提供菌棒、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组织销售。

扩大政策保障范围,惠及边缘贫困户:今年五月,河南省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1.5倍的非贫困户也纳入到了保障范围。在贫困线附近的边缘户可以享受过去只有贫困户才能享受的金融扶贫、产业扶持、就业支持和兜底保障等政策。金融扶贫政策有效防止了返贫现象发生。




 

  

 

  

717

(凉山州 刘入源)经过7.13晚讨论,实践小组四川分队开始凉山州的调研工作。上午八时启程前往凉山州,傍晚抵达在凉山州考察的第一站:树青村。吃过晚饭后,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绕着占地面积不大的村落走了一圈,村里人口不多,村里比较空旷且人烟稀少。

第二天早晨,小组成员在村委办公室里与村主任展开访谈,形成笔录,后又获得了树青村的19年扶贫调查队的调查报告与一些已有统计数据等。数据显示:村里的人口流失,或者说空心化十分严重,全村登记在册的户数已有超过90%易地搬迁至县城集中,村里基本上只剩下老年人口。几乎每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均为务工收入,若已分家则老年人们的主要收入是有政策支持的养老金,可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养殖业以绵羊和黄牛为主,由绵阳市涪城区商务局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年轻劳动力通常接受了针对外出务工的技能培训,农户们基本可以超过贫困线标准。

目前整个村子发展的最大阻碍是交通和地势问题。该村属于高海拔极度贫困村,安全住房系异地搬迁安置,村民的安全住房全部在县城而村子距昭觉县44公里,村民返村干活有极大的不便。此外,因地理位置特殊,全村没有任何地块符合修建安全住房位置的要求,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从改善交通入手。

  

719

(凉山州 刘入源)傍晚启程前往瓦库村,抵达在凉山州考察的第二站:瓦库村。第二天清晨,按照与在树青村相似的流程展开调研,首先是对村委主任和书记的座谈,了解到瓦库村的具体情况。这一个村子形成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每季度向联系县级领导汇报一次帮扶工作,每个月联系帮乡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到村到户开展帮扶工作。

该村的房屋在大量易地搬迁前主要分散在四个集中点,相距村委会距离相当,搬迁后则在县城集中安置。全村共2541117人,搬迁出去的141589人,贫困户103482人。易地扶贫搬迁也是这里的主要、重要扶贫方式之一,大概也与旧房危房较多有关。在座谈中,村主任提到的本村致贫原因为:地处偏远产业方面土质不好粮食产量低,同时因交通条件差造成农户思想观念文化技术水平落后,发展动力不足。

基础设施方面,本村网络信号相比树青村更强,据村主任介绍全村已经普及安全饮用水,并经过水质检测,已硬化道路6公里;全村通电、通4G信号。因此,交通条件也比之前的树青村更好。

在产业帮扶上,该村会有针对性的进行种养殖的技术培训,加大本地特色产品养殖(不过这一“特色”可以存疑,似乎就是普通黄牛);全村产业扶持资金一部分由村民委员会借给31户农户发展养殖,一部分发展村集体养牛产业。此外,村内还有县旅游运输公司的运输面包车来往,客观上具备一定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潜力。

(线上讨论)719日晚7:30,姚万军老师带队的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于腾讯会议平台开展第四次线上交流研讨会议。通过“展示+交流”结合方式,有六位同学对近一周以来开展的调研进行了集中汇报。

六位同学汇报主题均围绕“返贫脱贫”为中心展开,又各有侧重,新颖有深度。第一位发言的同学是祝嘉佳,他对医保制度进行了一个全面梳理,从医保的侧面解读扶贫,并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张威同学深入金融扶贫,为我们展示卢氏模式下金融扶贫的卓越成效;刘入源同学则选择实体走访了凉山的多个贫困村,在实地调研中收集一手数据,并对村落的致贫原因、基础建设、教育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带给我们更有质感的了解;邓青卓同学选择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现实中具体实例对返贫的背景、特征、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宏观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梳理;王睿琦聚焦农村产业扶贫,通过赣南脐橙产业的实证分析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展望。赖浩林同学则主要分析了疫情对扶贫工作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用数据化的表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每位同学的展示后,姚老师都会给予点评,为同学们下一步的方向和研究重点给出建议与指导,明确同学们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720

(凉山州 刘入源)清晨启程前往本次凉山州调研的第三站,拖都村。它位于昭觉县西北部,东邻宜牧地乡,南接觉木村,西连树青村、三岗乡,北靠喜德县洛莫乡。其地理位置处于多方交汇之处,相比于前两个村子有一定地理优势。

该村的情况比之前两村都明显好了很多,村中多有新房,交通状况很好。后来从相关数据中了解到,该村有山地面积380亩,森林覆盖率28%。其中,生态公益林120亩,杉、松、杂用材林260亩,相比之下耕地不多,因此依然大规模使用易地扶贫搬迁方案。

拖都村的负责人直接展示了“库莫乡拖都村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评估情况“等统计表格,并且提供了可公开的部分电子数据档案表,可以清晰地看见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的教育程度、后代发展、就业、具体收入构成与脱贫时间等。在建档立卡时全村贫困发生率24.56%2015年底,脱贫人口279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67%

全村基本的扶贫策略和判断标准是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此外,村里有集体经济,还在不断建设中,目前存栏3匹马,37只羊,预计6月份能出栏羊5只,收入1万元,人均17元左右。不过,因为拖都村也为空心村,其余投资项目未作要求,还有闲置耕地772亩。

  

724

(线上调研 张威)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成果显著:1、扶贫贷款+龙头企业,合作经营促发展。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推行,金融机构加大了贷款发放力度。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利用扶贫贷款,通过合作经营、土地流转等方式,化解农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的风险,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2、根除边缘致贫户,防范返贫新动能。在金融扶贫的推动下,卢氏县的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今年228日,河南省正式宣布包括卢氏县在内的最后一批14个县全部脱贫。截至今年5月底,卢氏县全县共有边缘易致贫户586人,脱贫不稳定户2166人。卢氏县以这两类人为重点,继续发挥金融扶贫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力啃下这最后的硬骨头。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卢氏模式具有如下借鉴意义:1.解决了基层金融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卢氏县通过专设人员,前移窗口,使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在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机构中,做到人员固定,相互兼职、整合力量、驻点办公,把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乡村,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2.完善了风险防控机制,提高了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在金融扶贫“卢氏模式”中,通过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涉农贷款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保护,调动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农户获贷的可能。3.提高了农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构建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尤其是直接和村民打交道的村级金融服务部,既搭建起了农户了解政策、争取政策、享受政策的桥梁,同时也发挥着加强社会治理的作用,激发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金融扶贫“卢氏模式”通过促进小额信贷扶贫政策落地,基本满足了贫困户和带贫企业信贷融资需求,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是较为成熟的金融扶贫模式。

   

725

(线上调研 夏泽龙)本次调研内容聚焦产销对接扶贫:农民销售农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途径,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为:第一,群众向村委会反映家中有何滞销产品,利用村领导的人脉关系,如第一书记,帮忙联系买家,打开销路。这一种代销方式在疫情期间迅速发展,广大地区的农民由于疫情无法去集市销售农产品,第一书记联系的销售渠道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第二,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代销小组和农产品收购商进行协商,农产品收购商承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愿意收购的农产品的种类、价格,如大米、棉花、花生、油菜。农产品销路彻底打开,农民不必担心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荒地基本上消失了。第三、形成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和企业之间达成合约,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使用,获取一定数量的租金或者是股份,绝大多数农民以职工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生产,获取工资。

   

726

(线上讨论)726日晚,本组调研线上第五次交流会于腾讯会议进行。本次研讨的重点是各位同学对自己上次聚焦问题深入研究后,将最近调研结果与报告进行展示交流,并确定接下来的调研方向与重点。

第一位发言的同学是夏泽龙同学,他聚焦代销扶贫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与调研,对不同类型的代销方式、发挥的作用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他认为,达到第二水平代销扶贫模式就能够效果很好。姚老师对村中组织形式等问题进行提问,并建议夏泽龙同学将接下来的研究重点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农产品销售的作用机制与效果上。接下来是王锦霄同学进行报告,她就返贫类型与成因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探讨。同学们就最近的调查发现和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和探讨,商讨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728

(黄桥镇 祝嘉佳)在经过前期的讨论之后,实践队选择来到湖南省洞口县的黄桥镇进行实地调研,在前期对农村医保的相关制度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组今天对黄桥镇的几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实地调研。交通的便捷程度出乎我们的意料,从邵阳市区出发不到一小时就已经赶到黄桥。

我们分别看望了几处的贫困户。在实地调研之前,根据建档立卡普查摸底表,我对这几处的贫困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贫困户都完全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和两位老人聊天以及询问同行人员之后,我们进一步地了解到相关信息。第一户人家的情况是这样的:户主夫妻二人在家农作,膝下一子,在外务工,每个月收入在4000左右,有三个孙子,其一在洞口读中学,其一在黄桥镇读小学,最幼者还未上学。老人本身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些慢性病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加上本来较低的收入,家庭的生活十分的结局。

今天的实地走访带给我的印象和平时在书中、文献中的感受完全不同。以往我印象中的贫困户可能是家徒四壁,生活无比艰辛。今天我走访的几户人家“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但仔细去了解和调查,我们仍然能够了解到在“正常”生活的背后,他们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这些困难不是我们在书上或者是在教室里面所能够得知的,只有在亲自走近这些贫困户,才能够对每一个人的困难有所了解。

  

729

(黄桥镇 祝嘉佳)我们小组调查了另外一户典型的贫困户,这户人家的生活条件也都完全具备,但是因为生病和医疗的开销,生活依然非常拮据。老奶奶患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几乎没有劳动能力,而老爷爷的主要收入是每年售卖猪、鸭等农产品的收入,约有1万多元。但是每月的降压药开销接近一千元,还有可能因为高血压的并发症住院,因此这个家庭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财务压力。

随着采访的进行,我们发现如今的农村医保的相关报销制度极大地缓解了高额医疗费用带来的压力。对于慢性病,我们发现新农合医保能够最高报销90%左右的医药费用,自己负担的费用非常少。对于一般的看病住院,贫困户们也能够在镇上的医院享受到90%左右的报销额度,因此极大地减轻了农民们看病的压力。

  

82

(漕河镇 高凌波)我们实践小组前往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对当地养鸭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走访,具体了解他们在疫情期间受损失的情况,以及采取的一些恢复措施。小组成员分头与当地一些养殖场主进行谈话,并从中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当地养鸭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饲料难买且价格贵、产品难以及时运出等,从而导致其被迫接受较低的收购价。此外,同样是当地的养鸭场,受到影响的差别却很大: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养殖场亏损较少,而家庭式的小型养殖散户则亏损严重;紧邻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占优的养殖场受疫情期间交通管制的影响较小,进货和销售渠道基本畅通,而建在村庄旁边的养殖场却因封村封路而销路受阻;与屠宰场签订了预售协议的养殖场疫情期间销售较为畅通,而未建立产销衔接的养殖场却面临无人收购、压价出售的困境。

  

  

            养鸭场的基本情况                养鸭棚内部情况

  

83

(漕河镇 高凌波)我们小组在漕河镇找到了当地一家大型养鸭场的场主唐某,并对他的养鸭场进行了实地走访。唐某拥有兖州区一家较大规模的养鸭场,其拥有养鸭棚5间,现有鸭子存栏量约6万只。疫情初期,唐某的养鸭场因饲料缺乏,只能采购当地玉米等作物暂时代替饲料;在疫情中后期,受原材料价格上涨、饲料企业分化等因素影响,饲料价格由年前的2400元一吨上涨至2800元一吨,极大地增加了他的养殖成本。据唐某估计,他的养殖场疫情之前每只鸭子的净利润在3元左右,现因为饲料价格上涨以及出售价格降低,每只的净利润只有1.5元。另外我们还观察到,漕河镇地区的养殖场布局较为分散,多为个体户经营,其经营方式大多为粗放式生产,很少有养殖场进行合并扩大规模;此外,漕河地区缺少本地的屠宰场、肉类加工厂等相关企业,漕河镇的养殖场大都需要将产品运往临近的邹城市进行屠宰加工,运输成本较高。

  

84

(漕河镇 高凌波)84日,我们小组坐车从漕河镇返回,并在路途中对此次调研进行了讨论。经讨论我们发现,养殖业受冲击严重,既有此次新冠疫情的直接影响,也有养殖场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疫情正值畜禽养殖业的恢复性生产和季节性补栏期,这是疫情对养殖业冲击严重的直接原因;其次,养殖业的自身特点,如畜禽易受疾病传播影响、活体运输条件制约强等是养殖业受冲击严重的内在原因;此外,养殖业本身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也导致其面对疫情冲击的脆弱性,没有进行系统化和区域一体化、缺少其他资源支撑,这些企业单个作战就显得势单力薄,类似于此次新冠疫情的不确定因素就极易对其造
成打击。

养鸭场疫情期间账面情况

  

87

(线上调研 夏泽龙)本次调研聚焦巴河莲藕产业这一实际案例,并从这一案例出发来看产业扶贫、产销对接对一地扶贫发展的作用。巴河莲藕产业发展简介:2009年,巴河莲藕种植面积达1350亩,鲜藕、藕粉市场价格较其他莲藕高出50%以上,藕农较实施产业化前人均增收23%2012年,巴河莲藕亩均产量4000千克左右,按2012年莲藕每千克1.8元批发价格计算,亩均收入7200元,比种植小麦水稻多收入5200元,除去成本费用,每亩可增加农民收入3500元以上。2014年,巴河莲藕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年产莲藕3000万千克,产值1.2亿元。巴河莲藕产业前期发展困境2009年以前:“以前多是农户自发种植,莲藕种植规模小,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和产量都跟不上,遇到行情不好的时候,面临滞销困境。”巴河莲藕协会负责人谈汉生介绍。

生产销售合作社成立:由湖北美味佳精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巴河莲藕协会、浠水县巴河水产品专业合作3社(2008年芝麻湖水域6个村共计16户九孔藕种植户联合加入)。

增收效果:

2009年,巴河莲藕种植面积达1350亩,鲜藕、藕粉市场价格较其他莲藕高出50%以上,藕农较实施产业化前人均增收23%

2010年,种植面积扩增至3000

2013年,合作社实现生产总产值1.36亿元,年销售收入达到1.134亿元,户平均收入近10万元,人均收入24000元,高出未入社农户30%以上。

2014年,巴河莲藕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年产莲藕2000万千克,产值1.2亿元。仅合作社巴河莲藕种植面积达900公顷(1.3万亩),产值达6500万元。

2017年,产区内巴河莲藕种植覆盖率达86%,鲜藕售价高出其他同类品种50%

2018年,产量达到2.2万吨,产值为1.86亿元,巴河莲藕产销两旺,大力种植优质品种莲藕。2018年,巴河莲藕已经摆脱了价格波动干扰,每斤价格稳定在5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利器。

2020年如今的巴河镇已形成数千亩莲藕种植基地,集中连片种植达3000多亩,莲藕产量预计达到2500万斤,产值约1亿元。

  

  

  

  

  

  


教学资源 | 服务指南 | 科研平台 |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 南开大学经济实验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