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将2010年设定为全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年”,作为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科研创新”学分的系列新招和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第一部曲”:听讲座,修学分 学校修订了2010级本科生教学计划,要求各院系根据各自专业特点进行设计和安排,开设一门全校性专业必修课“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系列讲座”。课程重点围绕“问题”和“创新”两个关键词展开,并对该“课程”的内容、开课条件、学习方法等都拟定了系统规定。 以经济学院为例,开设与经济学方法论等相关内容的讲座。每个讲座初步设定为3课时。主讲教师具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的经验。通过讲座,使学生掌握经济研究的基本方法、经济类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以及申请科研项目的方法。每位学生需听完15课时,即5场讲座并按时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报告,由各系主管主任指定教师评阅并给出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科研创新”学分1分。学院还鼓励学生跨专业选听讲座。 据了解,听讲座获必修学分,这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让南开学子用爱学的方式学习,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尝试,“科研创新”将从2010级本科生开始成为大家的必修学分。学校教务处处长沈亚平介绍,学校之所以要在近期完成该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为了能使目前在校的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实现“资源均沾”、“先听为快”。 “第二部曲”:参加“百项”、“国创”修学分 学校继续实施本科科研创新“百项工程”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规定凡获得项目并通过验收的学生即可获得1个“科研创新”学分。 学生参与“百项工程”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科研创新”学分的程序为:学生向所在院系教学办公室申请,经教学办公室审核并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副主任)签字认可后,由院系登录学生成绩。 几年来,被誉为“南开品牌”的“百项工程”,在鼓励学子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孕育了丰硕果实。据学校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3年首届“百项工程”启动开始,截至2009年累计1522项,平均每年接近200项;参与学生数量逐年激增。以2009年为例,参与学生1250余人,占总人数的12.02%,与2004年的4.21%相比,涨幅近3倍。 “百万经费,播撒的是创新的种子。”校党委书记薛进文曾这样诗意地形容:“我们最看重的不是这些种子开出什么样的花朵,而是它们怎样萌芽。也许有人失败,有人成功,但我们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得到收获。” “第三部曲”:自主研究修学分 自2010级本科生开始,自主选择科研项目,自行进行研究,也可以获1个“科研创新”学分。学生所在院系不仅需要提供一定的指导与支持,还得严格把好结项时间、标准和能否获得学分等各个“关口”。 与通过参加“百项工程”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科研创新”学分相同,学校对学生申请自主科研项目修“科研创新”学分的程序,也做了细致的规定。 南开大学规定,学生只能选择以上3项中的1项获得“科研创新”学分,参加多项的不重复计算学分,但支持院系通过其他方式予以鼓励或表彰。 “在南开,‘科研创新’学分不再被简简单单地看作‘省修一两门课’,而是我们必须把握在手中的走向社会或科研之路的‘敲门砖’。”刚刚调查过校园科技创新现象的文学院大三学生简婕不无感慨。 学生:“创新,让我怎能不爱你?” 如今在化学学院读研究生一年级的陈智,本科时就和同学一起参加过两届学校的“百项工程”,还成为了南开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特等奖的“第一人”。谈到“最大的收获”,他觉得“不能把眼睛仅仅盯在奖励和学分上”。 “我最开始参加项目,主要是感兴趣,整个过程都是老师手把手教的,参与次数多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在实验室里,自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课题占用了很多课余时间,周六日都不能休息,现在回想起来,陈智还是觉得值得,“这个过程带给我的收获太多了,本科时候就提前体验了研究生的生活,接触化学学科领域的很多前沿,培养了自己创新性的思维。” 在南开,许多做过项目的同学都感慨,自己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增强,学生通过参加集体合作开发项目和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有效锻炼。 “好多新想法,新点子,就是在参与各种课题中获得的、迸发的。我们怎么能不喜欢扎进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里,怎么能不争先恐后地去聆听大专家、学者的讲座?”陈智说。 教师:寻求“会教、会学的好做法” 法学院副教授宋华琳听闻了学校的新措施,对此举表示赞许:“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百益的。现在很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同一条生产线出来的‘产品’,‘规格’、‘型号’都一样,千篇一律。这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沿着旧路,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来。” 宋华琳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不断开拓视野,激发学术的创新思维,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灌输,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讲座,发现问题的本质,学习老师是如何发现问题的,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以自己的专业为例,通过各类举措,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经济学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和研究问题,如何进行创新性思维。他说,这才是“会教、会学的好做法”。 “鼓励自主学习和研究,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点,关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志和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学风。”何自力说。 学校:为学生造一座“学术生态园” 沈亚平对记者说:“无论从教师还是教务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我都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有新想法、敢尝试新点子的;希望他们既是有个性的,又是具备科学精神和素养的。”对此,他认为,以往高校像是一个工厂,成批量地输出符合一定规格的产品。而如今的大学更应当是一个学术生态园,借用其他学者的话来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和一头狮子比威猛,可以和一只猴子比灵巧,可以和一只狐狸比聪明。只有在浓郁的学术生态环境下,才能逐步养成学生的学术个性,因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自2006年为本科生设立“科研创新奖励选修学分”至今,学校始终支持学生“科研创新”并不断推进其学分制,“三部曲”悠然奏响。 “三部曲”齐鸣,南开学生在本科生阶段接触和参与科研创新的比率可达到100%。给他们营造这样‘问题意识养成’和‘人人创新’的大学学术生态环境,比教会他们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可能更为重要。尽管科研创新学分在整个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占比重有限,但是,这代表着一种导向,代表着人才培养的理念的更新和调整,或许在南开未来的本科人才培养中将彰显出其重要的价值和功用。”沈亚平说。